登录 注册

《中国制造2025》实施满两年——创新能力与基础能力双提升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均有所提升,为稳定我国工业增长、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速与互联网融合,另一方面要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提升核心基础产业实力。

顶层设计基本完成

“《中国制造2025》发布实施两年来,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形成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引领,11个专项规划为骨干,重点领域技术路线图、工业‘四基’发展目录等绿皮书为补充的政策体系。”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五大工程已率先启动。目前,国家动力电池创新中心已挂牌成立,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中心进入创建阶段;开展了226个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和新模式应用项目,遴选了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安排工业强基工程47个方向61个项目;推进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绿色产品评价、绿色工厂试点等工作;实施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新兴产业重大工程包,以及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等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

“当前,重大标志性项目正加快推进。”罗文介绍说,2016年遴选了4G演进系统、柔性复合机器人及关键零部件等15个项目,集中政策资源加快实现工程化和产业化。目前,部分重大标志性项目完成情况良好,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此外,工信部批复了宁波等12个城市和苏南五市、珠江西岸、长株潭等3个城市群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通过《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确定支持地方发展的重点产业,引导地方特色发展和差异化发展。开展装备制造业质量品牌提升专项行动、消费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和工业企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加快推动质量和品牌服务平台建设。

“我们的体会是,完善顶层设计和夯实基础能力相结合是前提条件,稳增长和调结构相结合是内在要求,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战略选择,转变政府职能和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相结合是实现途径,中央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和地方政府发挥因地施策相结合是根本保障。”辛国斌说。

基础巩固促创新

“《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中国制造的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建设都有所提升。一方面,研发投入强度大幅提高、发明专利数量显著增长,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的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另一方面,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问题得到初步解决,产业技术基础不断夯实。”辛国斌说。

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目前,数字化工程参考模型、安全一体化、评价体系等关键标准已成功开发。初步建成了一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首批109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生产效率平均提高38%、能源效率提升9.5%、运营成本降低21%。

据介绍,工信部已组织99家企业开展绿色设计示范企业试点,发布了覆盖119种产品的绿色设计产品名录,制定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评价标准,推动51家工业园区创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约5%,粉煤灰利用率达到71%,冶炼渣利用率达到75%,工业副产石膏利用率达到47%。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效应开始显现。互联网广泛融入研发设计各个环节,2016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1.8%;关键装备的智能化步伐加快,工业企业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38.2%;个性化定制在服装、家居等行业加快推广,协同研发制造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逐步兴起,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创新载体不断涌现。

“我们的很多产品在质量安全性、稳定性和一致性等方面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罗文说,工信部加强了质量咨询诊断和品牌培育工作,原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品牌培育示范企业达251家,首批22家产业集群品牌试点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平均提高2.3%。

优先发展IT与新材料

罗文指出,继续推进《中国制造2025》要优先发展两个核心基础产业,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重点突出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云计算、大数据、虚拟显示、绿色计算、人工智能与智能硬件等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突破核心通用芯片设计与制造瓶颈,推动5G研发与产业化发展。新材料产业要着力突破一批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先进钢铁材料、石化材料等先进基础材料,攻克一批高端装备用特种合金、高性能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加强超导材料、纳米材料、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提前布局和研制。


来源:低碳工业网 阅读量:6925 |   收藏
相关阅读
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