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研究——下

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建设

3.1 标准体系的构建原则

标准体系构建应遵循全面系统、科学协调、层次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实施五项基本原则。首先,标准体系应力求涵盖绿色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全链条和全要素;全面、系统建立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厘清与相关标准的关系,以绿色采购为核心,明确标准研制重点。另外,标准体系应考虑与现有制造系统、管理系统、供应链系统、信息化系统的协调,与相关标委会及绿色供应链标准之间的协调。标准体系满足绿色制造基本要求,并与相关政策、法规、管理办法以及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协调一致。标准层次清晰、简单、明了。最后,标准体系应充分考虑标准不同应用主体的要求,从采购方(或消费者)、产品(或服务)提供方、服务保障等多方的标准需要出发,明晰各方要求。管理和产品标准尽可能与现有标准体系融合,尽量不增加标准数量,对原标准内容做“增项”,增加产品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和健康安全要求,方便企业将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要求导入现有管理体系和生产过程,便于企业实施。

3.2 构建设想

3.2.1 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引领企业绿色转型升级

现阶段,中国绿色供应链工作主要靠政府推动,企业关注但响应程度不高,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更希望得到市场方面的好处而不是一时的补贴或奖励。健全有效的市场机制和监督机制,是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的必要条件。将产品的绿色性作为产品的质量特性进行管理,企业通过实施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及生命周期过程的绿色性,通过国家政策支持和核心企业的带动,让符合绿色标准的绿色产品(或服务)才能进入市场、进入绿色供应链体系,再辅以必要的环境信息披露、绿色认证和市场监管等手段,建立公开、透明、公正的市场环境,让企业意识到产品“不绿色、无市场”,企业将自觉自愿开展绿色制造和绿色供应链体系建设[10]。

3.2.2 建立有效的绿色服务和监督机制

建立起一套符合市场经济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可以促进企业绿色化转型、政府部门管理和社会监督将会变得简单容易,尤其绿色信息的公开,因违规、造假等一旦进入绿色采购黑名单,企业产品将失去市场,这对降低企业环境违法违规有良好的作用。

3.2.3 遵循国家质量基础的基本思路

计量、标准与合格评定(包括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共同构成国家质量基础,计量是标准和合格评定的基准;标准是合格评定的依据,是计量的重要价值体现;合格评定是推动计量溯源水平提升和标准实施的重要手段。

本标准体系框架设计及各层级标准的提出,主要是按国家质量基础的基本思路进行的,将产品的绿色性作为产品的质量特性,从质量及质量保证、实现的角度,设计标准体系框架并提出标准研究项目建议。

3.3 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框架

本标准体系以“基础通用—绿色采购—实施过程—保障及服务”为主线,首先基于绿色采购/绿色消费需要,提出对绿色产品(包括过程或服务)的采购要求(强调一点,所谓绿色产品,不仅产品本身符合绿色要求,其生命周期全过程及产品上下游的产业链也必须符合绿色要求)。本体系中增加了绿色“保障及服务”标准,这些标准是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绿色供应链是否可以持续实施的关键。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图2 绿色供应链标准体系框架

其中基础通用类标准包括基础术语、绿色供应链管理通用要求、绿色产品标识、绿色指数及相关的统计、计算方法等标准。绿色采购标准包括政府绿色采购、企业绿色采购、其他组织绿色采购(产业协会、商业机构或某类产品如儿童玩具、家居产品、服装、印刷品等)标准、绿色招标要求等,这类标准提出明确的产品(包括过程和服务)绿色性要求和对绿色供应链的具体要求。

实施过程标准包括所有绿色产品、过程或服务实现过程有关资源节约、污染排放、及健康安全要求等标准,按照实现的过程和绿色因素进行标准类别细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施工)、循环利用及末端处置过程。绿色设计是绿色产品及其生产的源头和依据,产品的绿色性主要由设计阶段决定,绿色产品标准是绿色采购的依据。绿色材料和绿色工艺替代,是绿色供应链实现的重要根本,及时将成熟的绿色工艺研究成果转化为标准,可以加快推进中国绿色制造进程。生产(施工)或服务过程绿色管理标准,可与现有质量管理、环境管理、健康安全、有害物质管理、能源管理和供应链管理体系和管理系统融合,必要时,补充制定一些过程控制标准,这样可降低企业管理的难度,便于实施。

绿色保障及服务标准分为绿色流通、绿色评定、绿色信息、绿色金融四类。其中,绿色流通包括绿色包装、储存、运输、销售和逆向物流,目前已经有一部分这类标准,但数量不多。绿色评定是当下绿色制造标准化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绿色供应商评价、绿色工厂评价、绿色绩效评价、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等;与绿色相关的检验、核查标准包括有害物质检验,节能、节材、节水核查及污染排放核查标准;绿色认证认可标准包括机构、人员要求,绿色产品认证要求,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证以及绿色工厂、绿色园区认证等。绿色信息这类标准尚属空白,标准包括绿色管理系统要求、绿色信息平台及信息公开要求,绿色信息传递及追溯及相关的数据库要求等。绿色金融标准包括绿色属性认定、绿色金融产品、绿色信用评估、环境信息披露、信息统计和数据五个方面。

标准研究和实施建议

4.1 标准研究建议

4.1.1 加快基础通用标准的研究制定

优先制定绿色供应链统一的术语、要求、方法、标识标准,通用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以及绿色指数及其计算、统计方法等标准。目前有大批的绿色产品标准在制定过程中,但绿色产品性指标有哪些?指标值如何确定?如何检测、统计和计算?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汽车、机械、电子、家电等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标准也在制定中,同样需要顶层的、通用的国家标准进行规范。

4.1.2 重点研制一批绿色保障和服务标准

重点研究制定一批规范绿色认证、绿色评价以及绿色供应链信息化平台标准。采购方和消费者希望找到可靠的绿色供应商或绿色产品。依据标准程序和要求对制造企业进行相关检测/认证/评价,依据标准建立公开、透明的绿色供应链信息平台,为企业和消费者建立起直接、有效并且可信的信息渠道。

4.1.3 开展重点行业绿色供应链标准化试点

目前,中国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不多,相对而言,电子、汽车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基础好一些,但目前主要是基于有害物质管理建立的体系,远远达不到绿色供应链的管理要求。绿色供应链需要上下游企业协同,对于产品复杂、产业链长的产品,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和实施有很大的难度,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建议选定几个基础好、产品简单或有代表性的行业(如电子、服装、家居建材、印刷、铸造、蓄电池等)进行系统的绿色供应链标准研究和标准化试点、验证工作,总结经验和完善标准后再全面推行。

4.1.4 应建立标准研制协调机制

目前,从事绿色供应链相关标准研究的机构较多,需要建立有效的标准协调机制,保证标准之间的协调性,避免标准项目重复,标准内容交叉或不一致。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和标准化研究机构之间加强沟通协调,避免标准发布后,给企业生产及管理造成混乱。

绿色认证是认证机构关注的热点,在没有充分的标准支撑和技术支撑的情况下,不宜进行大范围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的认证工作,防止出现“漂绿”产品和企业,扰乱正常市场秩序。

4.2 标准实施建议

4.2.1 营造企业自愿采标的社会环境

绿色制造涉及资源、环保、健康安全,但标准属于推荐性标准,没有强制力,如何使企业自愿采标是标准化工作者和有关管理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绿色供应链标准实施设想见图3。政府、企业、相关服务机构和消费者都是绿色供应链的参与者,企业是绿色供应链的实施主体,为社会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绿色采购和绿色消费是企业绿色生产的主要动力,绿色评价和绿色信息平台为生产中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和信息渠道,通过认证的绿色产品和企业,其产品可以进入政府绿色采购清单或绿色产品名录,零售商、生产企业消费者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绿色采购平台找到需要的绿色产品,环境违法、生产违规或产品造假的企业信息会被公开披露,企业有了绿色制造的动力和压力,自然会向绿色方向发展和转型,政府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消费者的监督,有了完善的绿色消费市场机制,绿色供应链才有可能得以建立并持续有效运行。

图3 绿色供应链标准实施

4.2.2 强化宣传培训,着力标准贯彻实施

标准发布后,及时开展宣传贯彻工作,尽快让企业和有关部门了解标准,并指导企业按照标准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工作。同时,强化标准实施反馈,在执行标准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标准,促进标准水平的持续改进和提升。


来源:家电科技 阅读量:3111 |   收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