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新“大气十条”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国务院日前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了空气质量改善的总体思路、改善目标、重点任务和责任落实。到2025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比2020年下降1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以内。

权威人士指出,这是中国继《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之后发布的第三个“大气十条”。

从“2+26”变成“2+36”城市

为解决我国城市大气污染问题,2013年9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10条35项重点任务措施。2017年,“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目标全面完成。2018年,国务院出台《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十年来,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大幅下降。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表示,成功经验可以总结为聚焦产业、能源、交通三大结构调整,抓住了四大机遇,推进了“减煤、汰后、控车、治污和抑尘”等五大路径。

记者梳理发现,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相比,这次的《行动计划》在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方面有所调整。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由原来“2+26”城市调整为“2+36”城市,扩容显著。河南省洛阳市、三门峡市从《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的汾渭平原区域调整至《行动计划》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另外,新增了河北省秦皇岛、辛集、定州市,山东省枣庄、东营、潍坊、泰安、日照、临沂,河南省平顶山、许昌、漯河、商丘、周口市及济源市。

汾渭平原区域新增了由陕西省渭南市代管的韩城市,该区域的山西省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此前在《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被划分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和江苏省未作调整。浙江省和安徽省部分地区被剔除,细化至具体城市,分别为浙江省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市,安徽省合肥、芜湖、蚌埠、淮南、马鞍山、淮北、滁州、阜阳、宿州、六安、亳州市。

刘炳江在日前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整体来说,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总数没有太大变化,主要是由80个城市调到82个城市,长三角南部的城市PM2.5基本都稳定达标了,因此就剔除了,这是根据空气质量改善的现状,还有大气传输的特点来确定的。

“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及周边交界的地方,苏、皖、鲁、豫四省交界地区城市PM2.5浓度和原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的PM2.5浓度接近,都是45微克/立方米左右,成为污染比较突出的地区。”刘炳江进一步解释称,每次污染过程发生的时候,这个地方是起点,污染一发生,北上京唐、南下苏杭。根据这个特点以及多年的监测观测、气象参数和科学研究成果,把该地区纳入到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的城市,国家支持的力度要大一些,任务压得也要重一些。这样就使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连为一体,能够系统、整体地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因地制宜实施清洁取暖

能源方面,《行动计划》提出,优化能源结构,加速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发展。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积极开展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持续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

近年来,我国加速普及核能供暖、风电供暖、生物质能供暖、地热能供暖等清洁能源供暖方式,各地也在不断探索清洁供暖的新方式。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柴旦镇马海村地处高原戈壁,海拔3200多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往年,村民们采用小锅炉供暖和燃煤自取暖两种方式取暖。今年,村里采用空气源热泵锅炉代替了传统取暖方式。

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市小寺沟镇的村民今年用上了“分布式光伏+电取暖”用能模式。村民在家中安装电采暖设备的同时加装了屋顶光伏发电板,发电板产生的电能可以供给村民取暖。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主城区今年采用了核能供暖。作为我国首个跨地级市核能供热工程,国家电投“暖核一号”三期核能供热项目今年11月25日正式投运,在给烟台海阳市供暖的同时,供暖区域到达威海乳山市,实现了零碳热源的跨区域互通共享。

清洁供暖,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蓝天。今年3月全国两会发布的2023年财政预算报告指出,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30亿元,重点之一是支持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

刘炳江指出,目前全国已将88个城市纳入到中央财政支持清洁取暖范围,清洁取暖累计专项资金为1008.8亿元,减少煤炭消费量超7000万吨,二氧化碳减排超1亿吨,人民群众告别了烟熏火燎取暖的时代。

“现在清洁取暖工作重心已经由原来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重为主转到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上。未来将切实抓好清洁取暖持续运行,巩固清洁取暖成果,不断完善清洁取暖长效机制,确保运行有人管、支持政策有延续、供暖安全有保障、散煤不复烧。此外,有序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正在开展清洁取暖的地区按照既定实施方案有序推进;暂时未开展改造的地区,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稳妥实施新增清洁取暖改造。”刘炳江说。

改善空气质量仍任重道远

如今,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负重前行、爬坡过坎的关键期。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的现状还未出现根本性的转变。

《行动计划》提出,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在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重点区域继续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到2025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煤炭消费量较2020年分别下降10%和5%左右,汾渭平原煤炭消费量实现负增长,重点削减非电力用煤。

刘炳江表示,我国现在成为世界上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国家的煤源性污染基本得到了解决,但是空气质量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还没有到来,表现的特点是重污染仍然多发频发。产业结构偏重化工、能源结构偏煤炭、运输结构偏公路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不过,通过绿色转型来改善空气质量往往需要较长周期。

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今年1—10月,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85.1%,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平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为1.6%,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同比上升3.7%。

关于今年我国空气质量波动情况,刘炳江认为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极端的天气状况。据中国气象局统计,今年全国共发生了17次沙尘天气过程,为近10年来最多,比平均值高50%,其中沙尘暴及以上强度过程达到5次,是近10年同期平均的2倍左右。二是疫情后大气污染物排放增量比较大。火力发电量增加了5.7%,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增加7%,原油加工量增加11.2%,公路客运和公路货运分别增加了23.5%和8.2%,经济活动量明显增强带来了污染物排放的增加。

“这种情况下,今年我国空气质量确实有点波动,但是这个波动属于正常的,恰恰反映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蓝天保卫战既是攻坚战又是持久战,需要我们持之以恒、不懈努力。”刘炳江说。


来源:中国城市报 阅读量:394 |   收藏
推荐阅读